|
|
|
摘要:《孔子》是日本二戰后著名作家井上靖的最后一篇歷史小說?!犊鬃印肥蔷暇缸x《論語》的心得,從作家在作品中重點討論“天”、“天命”和“仁”等問題,可以看出井上靖對中國原始儒學的認識存在著誤讀,這也和儒學在日本傳播的歷史有關。 關鍵詞: 孔子 井上靖 儒學 誤讀 Looks at Yasushi Inoue from "Kong Zi" to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understanding Guo Wei-ping (Modern Management Department, Abstract:" Kong Zi" is the After Japanese World War II, well-known writer Yasushi Inoue's last historical novel. "Kong Zi" is Yasushi Inoue reads "Confucian analects" the attainment, from writer in work key discussion “day”, “destiny” and “kernel” and so on questions, may see Yasushi Inoue to have the misregistration to the Chinese primitive Confucianism understanding, this also the history which disseminates in Japan concerns with Confucianism. Key: Kong Zi Yasushi Inoue Confucianism Misunderstanding 井上靖是日本二戰后一位著名作家,他一生創作頗豐,尤其以他中國題材的歷史小說創作成就較高?!犊鬃印肥蔷暇竿砟甑淖詈笠徊苛ψ?,為了創作這篇小說,他曾先后六次到我國山東、河南一帶實地考察,收集有關資料。小說于1987年夏開始至1989年春,在日本《新潮》雜志上連載,引起廣泛關注。全書共分五章,小說的上半部分寫了蔫姜原為蔡國國民,蔡國滅亡后,他流落于宋國,遇到了在外游學的孔子一行人,他作為一個仆役加入了隊伍,在孔子思想言行的熏陶下,逐漸成為眾多弟子中的一個??鬃尤ナ篮笏匦⒘巳?,隨后隱居了三十三年。小說的后半部分由蔫姜對孔子片斷式的回憶和蔫姜組織眾人對孔子言論的討論組成。全書采用橫向式的結構向讀者展示了孔子周游列國的艱辛,展現了孔子淵博的知識、高尚的情操、身處亂世的凜然正氣、以及關照人類的博愛。 《孔子》可以說是井上靖在讀了《論語》后的一份心得,關于這部作品井上靖曾談到:“在《論語》中似乎有些痛苦時求神保佑之類的語句。當面臨死亡,做一些工作時,就會不時地想起其中的一些語句來,好象內中存在著包羅萬象之感?!?/FONT>[1]作品中用了大量篇幅對孔子言論中幾個命題進行了探討,井上靖借人物之口也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井上靖在《孔子》中重點探討了“天”、“天命”和“仁”的問題。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井上靖在書中引用到的論語中關于“天”、“天命”的詞條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ā墩撜Z?憲問》);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渡,命也夫。井上靖對“天命”的理解為“天賦予的使命”,對“天”、“天命”的探討集中在作品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蔫姜組織眾人討論孔子言論的部分,他認為“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就是“我五十歲時,自覺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是上天賦予的崇高使命?!彼J為意識到這樣一種使命感,就應該為它進行不懈的努力,不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應該努力去做,成功與否都是天意。作者在不知不覺之間把“天”這一概念同“天意”、“宿命”等同起來。然而,孔子對于“天”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自然界的代稱”,二是“難以測知(認識能力所限)的社會之必然或倫理標準”;“孔子所謂‘天命’也有兩層主要的含義:一層是自然或社會的必然性;一層是政治倫理、規范和道德理想的追求”。[2]孔子所說的有意志的“天”和不可抗拒的“命”都是一種客觀精神,而作者把“天”、“天命”看作一種唯心主義意義上的宿命、無形之中控制一切的力量。雖然作者看到了孔子學說中的積極因素,指出了為了同“天”、“天命”抗爭,人類應該進行最大程度上的努力,但這樣的抗爭在作者看來又往往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這樣的理解襲承了日本文化中的的物哀傳統,哀傷而又虛無,并沒有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去領會孔子所謂“天”、“天命”的含義。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指出,“仁”就是“愛人”。作者認識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認為“‘仁’就是體諒他人,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薄盁o論是維系社會安定發展的‘大仁’,還是體諒、關懷他人的‘小仁’,其核心都是對他人的愛?!憋@而易見,作者把“仁”的概念同博愛主義等同起來。具體講“仁”包括“恕”“孝”“悌”“信”“恭”“敬”智“儉”“良”“恥”[3]等道德范疇。井上靖強調了“仁”就是要群體之間的親善、友愛,卻忽視了個人道德的修為。從這點上來說,作者對孔子學說中的“仁”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井上靖在《孔子》中重點探討了“天”、“天命”和“仁”的問題,對孔子學說中的另外兩個核心命題“禮”和“中庸”并沒有多少涉及。而在關于“禮”的問題上,作者在作品中提到了《論語?先進》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故事,作者看到了孔子對周朝文化的景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 八佾》)。作者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夏、殷、周各自擁有不同特點的高度發達的文化?!斑@三種文化,如果說要選擇一個的話,我將選擇以夏、殷二代文化為原本,在比它們更高層次上加以調和而形成的周文化?!睆淖置嫔峡?,作者這樣的理解非常準確。但是作者沒有認識到,曾皙所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边@兩句話之間的內在聯系,而把兩者割裂開來了??鬃邮侨寮覍W說的創始人,他的社會思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歸于維持周代的封建制度?!笨鬃訉χ艹木把?,并不僅僅因為周朝繁榮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對周朝的封建政治制度的認同?!岸Y”“樂”正是這種封建制度的外在形式?!霸谌绾尉S持上,他(孔子)反對從來的權力服從關系而強調以道德為基礎的教化關系?!?/FONT>[4]這也就是說,孔子反對用武力維持的高壓統治,而贊成以個人道德修為為基礎的“德治”,民與民,官與民之間的和諧共處,這也就是孔子學說中所謂的“仁”。概括起來講,“禮”是周朝封建制度的外在形式,“仁”是在平等基礎上的道德,把這兩者統一起來在孔子看來就能維持社會秩序、維護國家和平。 由此看來,作者并沒有從宏觀上把握孔子學說的體系,在《孔子》中只是對若干命題作了并不是很深刻的理解與探討。那么,這樣的誤讀原因何在呢?這與儒學在日本傳播的歷史有關。 一般來講,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學在整個中國儒學體系中被稱為原始儒學,它與宋朝的程朱理學(俗稱朱子學)和后來的陽明學是有區別的。 日本人系統的學習儒家學說是從公元6世紀開始的。圣德太子(574―622)攝政期間,日本向中國多次派遣使者學習中國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圣德太子著手改革,后來的幾任天皇繼續著這場改革,并逐漸建立了律令制度,日本社會的文明化程度大大的提高?!叭毡镜臋嗔﹄A層系統的吸納了儒家的社會思想,為建立以天皇權威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補充了合法性資源”。[5]雖然,在大化革新后的二三百年里出現了漢學的興盛,但是由于早期日本儒學自身的不足,儒者大多是照搬照抄中國的儒家經典,沒有發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學體系;加上當時儒學只是在貴族階層中傳播,沒有傳播到民間,沒有更深的文化受眾根基,儒學的衰弱就在所難免了。 在日本,傳播較廣影響較深的儒學是宋代理學,也就是朱子學。日本進入幕府以后,儒學的傳播內容由漢唐所注儒家經典向宋代理學轉向。從鐮倉時代開始,到室町時代,到德川幕府建立,軍事獨裁一直掌握著日本政權。政府提倡的是武士道及武士精神?!敖y治者及其思想家們利用儒學闡釋武士道,汲取了儒學忠、勇、信、義、禮、廉、恥等道德觀念,依其統治利益所需要改造儒學,以充實武士道?!?/FONT>[6]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更是把朱子學尊奉為“官學”,同時禁止“異學”。日本歷史上武士階層專權的時間較長,這個國家形成了一種尚武的傳統;而以孔孟為代表的原始儒學在日本傳播的面又非常狹小。幕府政府接受朱子學中的若干概念來強化武士道,來為其統治服務。井上靖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來理解中國早期的儒學,產生誤讀就在所難免了。而就是在早期儒學的傳播上,中日兩國也是有區別的。中國早期儒學強調的是“仁”,也就是孔子說的“愛人”,強調的是個人道德完善上的人的完善、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社會秩序的穩定、國家的和平。而日本早期儒學強調的是忠誠,武士可以為了領主奉獻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叭省痹谌毡九c在中國的意義已經大相徑庭了,它“是被排除在倫理體系之外的德目,喪失了它在中國倫理體系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FONT>[7] 在日本,“仁”有一種“法律范圍以外之事”的含義。比如,向慈善事業進行捐款,或是對罪犯進行赦免,稱為“仁”;另外,“行仁義”有另外一種層面上的意義,指的是“地痞流氓之間通用的道德標準”,類似于中國人所說的“盜亦有道”的意思。中國文化中的道德核心,在日本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小說中井上靖寫子路之死中引用了《論語》中子路的兩句話,分別是“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和“君子死而冠不免”。中國人一般認為后一句更能表現子路的儒者氣節。而井上靖則把注意力投向了前一句:食其食者,不避其難。這種“義”的精神與武士道中的真誠、奉獻、忠誠、報恩精神不謀而合。井上靖用“悲壯”一詞來形容子路之死。在作者看來,“剛直豪爽、毫無矯飾、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而又直率忠誠、具有獻身精神的子路就是武士的化身。子路之死就是武士之死,是光榮而又高尚的。 雖然,井上靖對中國原始儒學的認識存在著誤讀,但并沒有妨礙他塑造一個慈祥、寬容、和藹、善良的孔子形象??鬃邮鞘ト?,但作者并沒有把他塑造成為抽象意義上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德超人”,而是把孔子當作一個凡人來寫,把他當作戰國蕓蕓眾生中的一個,用孔子的顛沛流離來表現當時歷史變幻的風云。作者寫孔子在戰國紛亂的時局下的立身處世,用他身上的“仁”和“愛”來突出他的偉大。在井上靖筆下,孔子是一個真正的“人”??鬃拥奈幕枷刖哂谐瑫r空的永恒的意義,孔子所倡導的和平正是井上靖所珍視的時代主題。 注釋: |
||||||
Copyright ? 2014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