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師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遇到不少困惑和挑戰。如何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本人認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點: 一、以系統思考和共同愿望為基礎,發展教師的自我規劃 對教師學習進行系統思考,就會發現學習這個系統應當包括三個基本層次: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眾所周知,如果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目標,沒有規劃,那么學習取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應當發展教師的自我規劃。教師的自我規劃就是運用系統思考,對“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進行系統設計,制定自身的工作與學習的計劃。在實現自我規劃中,教師在把工作和學習有機結合的同時,不斷自我激勵、自我超越,實現新的自我價值,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工作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從真正意義上活出生命的意義。 二、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斷自我超越,提升教師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教師由于過于依賴傳統的教學方式,習慣了熟悉的教學理念、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管理等,已經形成了習慣性思維定式和行為取向。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變被動為主動,不斷自我超越,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提升創新改變的能力,改善心智模式,轉變思維方式,從過去舊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來,與時俱進,用全新的思維去觀察變化了的世界。當然,要改善心智模式,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要克服習慣性防衛。其次,要善于反思,覺察自己心智模式的缺陷,找出它與現實改革之間的差距。再者,教師要樂于舍棄舊習,拋棄成見,要善于敞開胸懷,建立與別人的協作交流??梢哉f,教師是在集體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背靠背,競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面對面,溝通的競爭才能取得雙贏”。教師要與專家、同事開展協作交流,運用頭腦風暴法,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參與學生合作,以己為榜樣,帶動學生形成合作學習。 三、提倡教師團隊學習,激發集體智慧 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提高實現目標能力的過程,使團體的智商大于個人的智商,使學習力轉化為創造力。針對當前教師科研能力薄弱,可以在學科建設中融入團體學習精神,學科由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主干課主講教師、科研骨干教師組成一支教研組,這些教師各有所長,知識、技能、性格、氣質互補,他們有學科建設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給教師提供心里支持,共同分享成功、負擔問題,分享計劃和資料產生新的想法,努力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在團隊合作學習中,為了消除習慣性防衛,要鼓勵教師說真話,適當增強具有正面效應的團隊內部先鋒,消除具有負面效應的團隊沖突,創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誠和諧氣氛,整合每位教師的力量和貢獻,形成強大的團隊合力。 四、營造學校學習文化,建立知識共享平臺 創建有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民主、和諧和合作的學習文化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依托。教師工作組需要建立強烈的文化和真誠的同事關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的氣候,才能使成員自由地表達他們的觀點,相互影響。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給教師的組織學習和知識創新學習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學校通過建立互動的、人性化的知識交流網站,可以達成教師之間知識的交流、傳遞、共享。當前很多學校已陸續建立起自己的校內網站,通過在網站上設立校園文化、教學科研、教學動態、教師園地、學生園地等欄目來形成知識的平臺、交流的空間。此外,社區人士、學生家長也可以通過對網站的瀏覽來了解學校、教師、孩子的動態情況,加強社會與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良性溝通。 五、建立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引導教師形成共同愿景 學校要不斷開發校本培訓,力求做到教學、科研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體化。學習型組織理論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因直接以教師的提升為目的,有可能更好地將教師專業發展活動與學校的實踐背景結合起來,與自身的日常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得教師能從他們熟悉的實踐細節開始,逐漸引領教師形成共同的愿景。在這個以校為本的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自身的專業發展設計,分享經驗與困惑。共同愿景的創立在學??臻g與個人空間之間達成了相對平衡,使得教師對課程實施得過程和結果有一定得主人翁意識,在實踐情景的互動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校本課程。只有校本課程開發成功了,才有可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六、重視教師實踐性知識,根植教師教學實踐 教師的真正成長不僅在于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還在于教學實踐中。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培訓應注重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是以實踐性知識為保障的,實踐性知識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綜合性、隱蔽性和個體性等特點,因此,教師專業發展中要更加重視教師主體地位與教學實踐和學校背景相結合。學校應以教研組活動為方式,不斷提高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立足系統思考等五項修煉,建立一個學習、反思、創新的新型師資培訓模式,使個人與組織在變動的環境中持續協調地發展,促成“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對話的形成。.
|
||||||
Copyright ? 2014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