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民國時期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以改進蘇南蠶業生產為己任,把先進的蠶業生產技術引進蘇南地區。在開展學校蠶絲教育的同時,積極利用蠶業學校在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在蘇南蠶區建立蠶絲改進指導所,引導蠶農開展蠶絲生產合作,推廣改良蠶種,推廣先進的育蠶、制絲技術。女子蠶業學校民國時期在蘇南地區的改進實踐對蘇南乃至全國蠶絲生產技術的改進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蠶業學校;蘇南;蠶業改進 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以下簡稱女蠶校)是民國時期蘇南蠶業技術發展的主要基地,先進的蠶業生產技術大多是通過蠶業學校引進和傳播。同時學校的蠶業教育也是蠶業改進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民國時期蘇南蠶業改進中女蠶校培養的育種、制絲等人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女蠶校畢業生在蘇南各地設立的育種場、育蠶指導所等蠶絲改進機構,是民國時期蘇南整個蠶業改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他們是最早一批認識到蘇南蠶業生產技術落后的人,也是最早一批投入到蘇南鄉村蠶業改進的。從某種程度上講,如果女蠶校缺失,民國蘇南蠶業改進的進程可能就會改寫。 一、民國時期江蘇女子蠶絲學校的沿革與設置 女蠶校的前身是史量才于1904年創辦的私立上海女子蠶桑學堂,于1912年遷建于蘇州的滸墅關。史量才早年畢業于中國最早的蠶桑學校――杭州蠶學館。史量才通過創辦蠶業學校希望以此來倡導“注重栽桑,養蠶、制種、繅絲等試驗,并改良舊法,兼授普通及專門學理,以擴充女子職業,挽回我國利權為宗旨?!?/SPAN>[1]在遷往滸墅關建學的宗旨也沒有改變,倡導蠶業技術改良一直是女蠶校的追求。 國民政府的建立為女蠶校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國民政府為了改變農業生產落后的局面興辦農業教育,蠶業教育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孫中山在建國實業計劃中強調了蠶業教育的重要性,“蠶絲為中國發明,西歷紀元前數千年已用為制衣原料,為中國重要工業之一,直至近日,中國為以蠶絲供給世界之唯一國家。吾意國際發展計劃,應于每一養蠶之縣,設立科學局所,指導農民,以無病蠶子供給之,此等局所當受中央機關監督,同時司收買蠶繭之事,使農民可得善價。次乃于適宜地方,設繅絲所,采用新式機器,以備國內外之消費。最后乃設絲綢工廠,以應國內國外之需求??壗z及織綢工廠,皆同受一國家機關之監督,借用外資,受專家之指揮,而其結果,可使該物價廉省,品物亦較良較賤矣?!?SUP>[2] 1912年國民政府公布專門農業學校規程,1913年8月4日又頒布35號令,規定農業專門學校分為甲、乙兩種,其中甲種學校定預科1年,本科3年,本科畢業后,另設1年以上研究科。由于甲乙種農校學生全為男生,而蠶桑絲綢生產主要是婦女參與,各省參考專門農業學校的設年。學校注重對學置,專門成立有女子蠶業學?;蛟谂勇殬I學校中專設蠶科,學制2-3年。學校重視對學生在理學和技術兩個方面進行培養。[3] 1912年,在滸墅關女蠶校的基礎上建立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學校建立初期只設立養蠶科,學制設定為一年的預科,三年的本科,每屆招生40人。1918年女蠶校設立短期培訓性質的甲、乙兩種蠶業傳習所。1922年民國政府實行“壬午學制”,女蠶校改稱為江蘇省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設高級養蠶科、中級養蠶科,高級養蠶科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3年。中級養蠶科招收小學畢業生,學制3年。1924年起,女蠶校開始按照新學制招生。當年招收中級蠶絲科學生40人,高級蠶絲科學生4名。1927年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蔡元培仿照法國倡導大學區制,女蠶校在大學區制度下多次改名,先是1928年2月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蘇州女子蠶業學校,1928年4月改名為江蘇大學女子蠶業學校及中央大學區立蠶業學校。1929年之后大學區取消,女蠶校繼續使用江蘇省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校名。1930年女蠶校增設高級制絲科。第一屆學制二年,第二屆起改為三年制,同時中級養蠶科改為二年制絲科。女蠶校招收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于蘇南的各縣。 女蠶校除了普通學校常設教學等機構外,學校還設有場務部,負責辦理養蠶、栽桑、制絲及學生實習等事項。1919年設立蠶種制造組,為學生提供育種實習,同時在蘇南地區制造、推廣改良蠶種。1921年設立原蠶種部,建立原種分級制度。1923年學校又設立了推廣部,推廣部實際上負責蠶絲業改進的工作。1925后,還設立制絲改進機構,面向蘇南各區開展制絲技術改進,女蠶校校內和派出性機構的設置都是服務于學校的教學和各地蠶業的改進。其育種場、制絲所、推廣部等機構都是較早投入到蘇南蠶業改進的,對蘇南地區的蠶種、制絲等蠶業生產改進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女蠶校蠶絲教學實踐 女蠶校建立之后,在教學上專注于蠶業相關專業的教育,特別是1918年鄭辟疆出任女蠶校校長后,對女蠶校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在鄭辟疆看來,女蠶校雖然“進行上萬分艱難,荏苒十年,厥效甚微,欲使畢業學生獲得相當之職業,殊非易事。而校內同人沉悶已極,良醫所教所學為新蠶業,而社會蠶業并不欲革新,亦何怪其格格不入哉?!?SUP>[4]顯然,鄭辟疆對女蠶校當時的教學和對蠶業改進的作用是不滿意的,為此鄭辟疆從新修訂了女蠶校的辦學方針:“啟發學生的事業思想;樹立技術革新的風尚;以自力更生和節約的辦法,盡量充實實驗設備及實習基地,提高教學質量;堅決向蠶絲業改進途徑進軍?!?SUP>[5]成為女蠶校的辦學方針,女蠶校在今后的蠶業教學和改進中正式秉承著這種方針,成為蘇南蠶業改進的基地。 女蠶校為了更有效的培養蠶業改進人才,在學校課程實際上積極圍繞蠶業開設相關的課程。按照1913年頒布的關于甲、乙兩種農業學校的分科。甲種農業學校共分為農學、林學、獸醫學、蠶業學、水產5學科。蠶業學主要課程為數學、物理、化學、外語、動物學、植物學、農學總論、蠶業泛論、經濟學、土壤學、氣象學、害蟲學、肥料學、養蠶學、蠶體生理學、蠶體解剖學、蠶體病理學、制種學、細菌學、制絲學、桑樹栽培學、蠶絲業經濟學及有關實習課等。乙種農業學校分為農學、蠶學、水產3學科,學制3年。其通修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博物、理化、體操;選修科目為地理、歷史、經濟、圖書等;蠶學專業課程主要有養蠶學、蠶體生理及解剖學、蠶體病理學、制絲學、桑樹栽培、土壤及肥料學、氣象學、蠶業法規、農學大意等。在上述兩類農業專門學校中,蠶業學都作為主要學科,足見當時的國民政府對蠶絲業的發展予以高度重視。[6]在此基礎上,女蠶校在專業的設計上,更是強調蠶業相關專業的教育,1930年成立的制絲科專業,除了黨義、公民、國文等課程外,大量的課程是制絲、干繭、生絲整理等課程,此外還講究學習理論和制絲實踐的相結合,開設各種實踐學習。并且各年級所學課程,按照年級的增加,普通課程逐漸減少,而專業相關的課程卻逐年增加。在中級蠶絲科中,普通課程與職業課程的平均比例為52:48,高級制絲科為47:53,高級蠶絲科為43:57。 女蠶校教學所用的教材,普通課程多選取能與職業教育課程相關聯的版本,而職業課程的教材則大多為女蠶校教師自己編寫,遵循理論學習與時間指導并重的原則。鄭辟疆親自編著了《桑樹栽培法》、《蠶體解剖》、《養蠶法》、《蠶體病理》、《制絲法》等八種教材。[7]實習課程的安排根據蠶絲科不同的實習特點而分為平時實習、定期實習和不定期實習三種。其中,平均實習包括栽桑、檢種、解剖、煮繭、繅絲、織綿等項;定期實習包括養蠶、制種、原料、生絲檢查、整理屑物等項;不定期實習則包括消毒、浸酸、烘繭、干繭、蠶種處理、蠶具消毒燈項。 女蠶校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也十分注重對先進蠶業生產技術的學習,當時日本的蠶絲生產技術高于中國。鄭辟疆本人也對日本的蠶業生產進行過考察。并且在1923年到1929年間,女蠶校多次組織學生、教員等到日本,入學和參觀日本的蠶業??茖W校、蠶業合作社、蠶業機構,學習日本先進的育蠶、制絲技術和組織。1923年派女蠶校的畢業生費達生進入東京高等蠶業學校學習制絲,鄭蓉鏡進入上田蠶絲專門學校學習養蠶制種。1926年蠶科教員俞韻蠲入日本上田蠶絲專門學校研究病理與解剖。同時,俞韻蠲還參觀了日本當地的蠶種試驗場暨私人制種場所,研究夏秋原蠶飼育及原種制造。1928年派遣蠶學教員兼場務部主任邵申培、蠶學教員兼推廣部主任費達生復日本蠶絲業繁盛區域考察,同行的還有蠶學教員孫詔谷及校友兼制種家陸子容、華承昭3人,共同組成江蘇蠶業參觀團??疾靾F參觀了東京、京都2府及靜岡、愛知、長野、群馬、琦玉、福岡6縣等日本蠶業較為發達的地方,總計參觀蠶業機關有42處之多,對日本蠶絲業的發展有了全面而細致的了解。1929年,學校派遣推廣部技術員張復升、制絲助教吳淑貞和高級蠶絲科畢業生唐盛琨前往日本學習制絲。1929年4月,再次派遣學校制絲主任張嫻前往日本考察各學校和各絲廠制絲技術發展狀況。除了派人員出去學校外,女蠶校還聘請日本的技術人員來女蠶校教學,1926年到1928年期間,日本人白澤干在女蠶校指導育蠶技術。1928年日本多人組成參觀團訪問女蠶校,對女蠶校的育種、制絲進行指導。女蠶校與蠶業發展技術較高的日本保持技術上的聯系,使學校能夠把握國際上最新近的育蠶、制絲等蠶業生產技術,這對于女蠶校的發展有機積極的意義。使得女蠶校的學生能夠學習到先進的蠶業知識,為蘇南蠶業改進提供先進的技術保證。 三、在蘇南地區蠶業改良的實踐 女蠶校的學生,經過在女蠶校的學習,畢業后大多數也都投入到了蘇南及各地的蠶業中,對蘇南蠶業改進做出了有效的貢獻。20世紀20年代蘇南地區建立了最早的一批蠶種場中女蠶校學生起著重要作用。1924年女蠶校畢業生王振華、汪物銘建立了虎?蠶種制造場,吳聯瑛建立葑溪種場,還有李碧筠等創辦蠶種制造所等,他們基本上是蘇南最早的一批改良蠶種制造場,為蘇南蠶業改進提供改良蠶種。20世紀20年代后半期,隨著蘇南蠶業改進的深入開展,更多的女蠶校的畢業生投身到蠶業改進過程中。女蠶校制絲科1931年畢業生中,在蘇南各縣充實蠶業改良的占到總畢業生61人中的21人。1932年畢業生61名畢業生中有51人供職于蘇南各地的育種場、農業改良場等蠶業改進機關,1933年畢業59人,有54人服務于各級絲機關。 在鄭辟疆接任女蠶校校長后,多次強調學校的教學要與社會實踐特別是蠶業改進的實踐,“今后教、實、行政宜實行聯合,俾畢業生易于從事本業或得服務于公家焉。按農蠶業教育本為改進農蠶而設,能實行改進農蠶業政策,學生自有活動之地,否則事業不提倡,人才多廢棄,農蠶業何由改進乎?!?SUP>[8]學校教育應該與改進蠶業的實踐相結合,鄭辟疆更是把蠶業的改進作為女蠶校所肩負的時代任務?!笆∨Q之培養人才應注意與蠶絲業之現實與聯絡,使蠶絲業得利用女蠶校以革新其事業,吾所謂省女蠶所負時代之任務與今后之設施者如是?!迸Q校對蠶業改進的強調,以蠶業改進為導向,設計學校的教學,符合學校職業教育的性質。對學校發展而言,以蠶業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更熟悉專業和實踐知識。 女蠶校依托學校的技術優勢對蘇南蠶業改進進行積極的推進。在技術上傳播先進的蠶業生產技術。女蠶校對蘇南蠶業的改進首先從推廣蠶種改進入手,在1920年設立原蠶種部,1927年研制了雜交春蠶種和秋種,并依靠學校的推廣部,在蘇南各地設立種場,開展蠶種改進。針對蠶種發病問題,在相當長一段意見內,蘇南各個蠶種場的蠶種都是要依靠女蠶校的檢驗,只有在通過檢驗之后,才能合格出場。女蠶校還對各種場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蠶室、飼育等各種情況。1927年經女蠶校檢查后銷售的春蠶種已經達到54000張,女蠶校還派學校學員和教師深入蘇南蠶區中宣傳改良蠶種,飼育改良蠶種以示范改良蠶種的優勢,提倡用改良蠶種取代土種。 女蠶校還組織蠶業合作社,推動蠶農合作育蠶、制絲。1924年開始,女蠶校費達生等人在吳江開弦弓村開始開展蠶業改進工作,除了推廣改良蠶種外,還開展育蠶指導,改進蠶農落后的育蠶技術,推廣共同消毒、共同催青、稚蠶共育工作。1928年組織當地蠶農組織合作社,合作社運用集體力量進行生產經營銷售活動,建造共育蠶室,添置共有蠶具,進行科學飼養。合作社還開辦夜校傳授養蠶知識,并為農民開設珠算識字等課,提高村民文化水平。[9] 928年在開弦弓村引入機械繅絲改革傳統的家庭蠶絲的生產模式,建立開弦弓生絲合作社絲廠,這是我國近代歷史上興辦的第一個農村絲廠。 除上面的工作之外,女蠶校還在蘇南各縣蠶區建立蠶業指導所,指導蠶業改進工作。從1924年女蠶校在吳江震澤開弦弓坐建立第一個蠶業指導所開始,學校推廣部在吳江和無錫等縣設立了多處蠶業指導所,20世紀30年代之后,在蘇南蠶業改進掀起高潮的背景下,女蠶校更是加快了蠶業指導的步伐。1932年女蠶校在武進縣的橫林江頭村和戚墅堰新河鄉,江陰縣的塘頭橋,洞歧、胥林、南閘等六處設立蠶業指導所,指指導蠶農219戶,女蠶校提供優質蠶種579張。1933年女蠶校在吳江花木橋、鳥家口、餛飩兜各新設指導所一處,在吳縣旺米山、湯巷等地方設指導所九處。又在江陰之塘頭橋、洞歧各新設指導所一處,至9月女蠶校在吳江、吳縣、江陰等地區公開辦秋蠶指導所24處。[10]女蠶校在吳江、江陰武進指導所的蠶業改進指導工作包括:桑樹代買及其栽培法之指導;共同購買養蠶用品;共同消毒;共同催青;指導烘繭并介紹售繭;蠶戶貸款介紹;指導合作社房屋建筑等等設計蠶業改進的各種事業。1935年之后,女蠶校為了更好的開展蠶業改進指導,聘請30多名技術員到蘇南各地開展蠶業改進指導,同年,女蠶校還計劃以震澤鎮為中心,建立新型的指導體系。 女蠶校是民國時期建立在蘇南地區的蠶業類學校,學校建立的定位就是在職業教育的性質。學校在培養蠶業專門人才的同時,依靠自身在蠶業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在蘇南地區依托學校為基地,建立育種場、培育改良蠶種,試驗制絲技術,并且派出學校的教師、學生及畢業生在蠶區建立蠶業改進指導所,推廣改良蠶種、改進育蠶及制絲技術。學校的推廣活動有著積極的意義,在蘇南地區,甚至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很少或者說基本上沒有采取過這種集中的、大規模的改進方式。女蠶校及其他學校在農村中改進蠶業,很好的把學校教育與改良農業實踐相結合:一方面避免在學校教學中的空談理論教學,一方面對蠶業改進也提供了支持。與政府在鄉村中蠶業改進力量不同,女蠶校在蘇南地區主導了的整個蠶業改進過程。同時因為他們依托的是學校建立的蠶業指導機構,避免由于人民對政權的不信任給蠶業改良帶來的阻礙。 參考文獻: [1] 佚名.上海女子蠶業學堂章程[J].女子世界,1905(6). [2] 孫文.實業計劃[M].上海:青年書店, 1940:2. [3] 李龍,徐新榮主編.繭絲綢行業科研教育研究[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42. [4] 鄭辟疆.省女蠶所付時代之任務及改進[J].江蘇教育,1933(5). [5] 鄭辟疆.滸墅關蠶校對蠶絲事業改進的經過[Z].蘇州文史資料 第1-5合輯,1990:265. [6] 李龍.民國時期中國蠶業的教育科研情況[J].絲綢,2006(2). [7] 余廣彤.蠶絲春秋[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13. [8] 蘇州大學檔案館藏.女蠶[J].1923(7). [9] 周德華主.吳江絲綢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59-60. [10] 李哲,石明芳,林岡.蘇州蠶桑??茖W校簡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72. 作者簡介:胡明,(1981-),男,河南輝縣人,博士,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近代農業史。 通信地址:河南省鄭州市滎陽豫龍鎮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郵編:450121 電話:13526674463 郵箱:[email protected] Jiangsu female silkworm school and Southern Jiangsu silkworm improv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121) |
||||||
Copyright ? 2014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