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蘇南地區的蘇錫常等地在近代以來一直是中國重要的絲織品產地,它在當地鄉村經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20世紀30年代之后,受到世界經濟危機、西方先進蠶業技術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土法養蠶,傳統鄉村家庭手工式生產為大工業生產所沖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為了振興蠶業,建立了專門的蠶業改良機構,在鄉村中改良蠶種、推廣新式技術、開展蠶業合作、推動各種力量投入蠶業改良運動。在鄉村技術改良的過程中,國民政府制訂了有積極意義的農業科技政策,但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對鄉村經濟的作用是有限的。 關鍵詞:科技政策;蠶業改良;民國;蘇南 在近代中國鄉村中,傳統農業科技還占據主導地位。西方工業革命之前,中國以傳統科技支持的鄉村家庭手工業、農業保持著對西方的優勢。工業革命打破這種局面,以現代科技為核心的機器大工業侵入中國,中國鄉村手工業、農業開始衰落。引進西方科技成為清末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的主流。蘇南地區的蠶業同樣處于這種環境中。民國政府成立之后,成立了專門負責鄉村蠶業改良的中央、地方機構。對從桑種、蠶種、養殖到絲織技術進行了改良。在鄉村中推廣先進的技術,開辦合作社,推動了蘇南鄉村蠶業的發展?,F代學校也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蠶桑研究機構,與鄉村中推動技術改良的工商業者、士紳構成民國鄉村農業技術改良的主要力量。 一、傳統蠶絲業發展的困境 近代以來蠶業發展的困境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科技和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的縮影。是在蠶業日益商品化的條件下,家庭手工業和傳統科技方式與西方現代科技和機器大工業生產競爭的結果。蘇南各縣早在南朝時期就開始種桑養蠶,但經過太平天國運動,蘇南也只有蘇州和吳江等少數地區,還在從事蠶業。在鄉村中蠶業是作為家庭副業,蠶業產品除了很少一部分自己消費外,很大一部分是出售,所以,桑業是一種與商品經濟聯系的產業。近代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蘇南地區也日益參與到國際市場中,這就對該地區鄉村蠶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地刺激作用。在中國的出口商品中,生絲占有著重要位置,“外商高價搜求生絲,刺激了太湖流域蠶業的發展,無錫便是新興的一個蠶區,以后江陰、武進、宜興、丹陽、溧陽等接踵而起,迄至二三十年代之交,形成以無錫為中心的原料繭生產基地?!?SUP>[1]而據江蘇省農礦廳1929-1931年的調查,“在全省61個縣中,有吳江等44個縣有蠶桑生產,共有桑園110多萬畝,蠶繭年產量3.2825萬噸,為江蘇歷史上有統計數字記載的桑園面積最多和蠶繭產量最高的年份?!?SUP>[2]蘇南地區也成為全國桑蠶技術最高的地區。 在蘇南,傳統蠶業的生產除了個別官辦外,大多數采用家庭生產模式,手工生產是主要的生產方式。養蠶主要在鄉村家庭中完成,蠶種主要是土種。它來源于各地種場或是自制。蘇南的無錫、蘇州、金壇等地是這一地區主要的土種產地?!巴练N因為采用原始方法制造,未進行過嚴格的消毒,故病毒流傳,常給蠶農以嚴重的威脅;而且由于其多近親繁殖,故蠶種退化,產繭量少,蠶繭烘折、繅折大,出絲率低;另外因為其品種混雜,所以也會影響蠶絲的品質?!?SUP>[3]在1921年之前,蘇南基本上都是采用這種土種,雖然土種也進行了多次改良,但并沒有根本上改變土種的情況,“用傳統方法養蠶,在最壞的年景里,只有30%的蠶能活到最后階段并結繭。蠶的吐絲量少。這種不能令人滿意的情況是由于對蠶的病毒傳播沒有預防措施?!?SUP>[4]在飼養的過程中也采用傳統方式,運用長期生產中積累的經驗,來控制蠶繭生產的溫度、濕度等,“喂食的質量和次數都沒有規則。即使那些沒有感染病毒的蠶也不健康,不能結出好的繭子?!?SUP>[5] 傳統的繅絲也主要采用手工抽絲的方法,進入近代之后,蘇南地區開始出現機械繅絲,1900年前后,蘇州、無錫等地出現了絲廠,到1929年無錫增加到104家,絲車12862部。絲廠中采用先進的機械提高了生絲的質量,但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在廣大的鄉村中仍采用手工繅絲,這使得鄉村中生產出來的繭絲不能滿足機械化的紡織工業對原材料的要求,“致使村民生產的生絲不適用于改進了的紡織工業。西方紡織工業對這種生絲需求下降,因而價格下跌?!?SUP>[6]進入20世紀30年代后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市場對生絲的需求量下降,“從1930年起,華絲出口量明顯地下降。當年生絲輸出量比1929年減少3.8萬擔,1931年減少5.4萬擔,1932年、1933年,華絲在國外市場價格繼續跌落的情況下,出口量較1929年各減11萬擔和12萬擔?!?SUP>[7]雖然,20世紀30年代之前,蘇南蠶業蓬勃發展,但大都是在傳統技術條件下的規模的擴張,在鄉村中的蠶業技術上并沒有多大的發展。而此時采用新技術的日本蠶業卻取得了巨大發展,同時人造絲也大量輸入中國,中國傳統技術在對抗現代技術的競爭中處于一種不利的地位。這也使人們認識到蠶業技術改良的必要。 二、民國政府農業科技政策對蠶業改良的推動 對傳統蠶業的改良在蘇南地區起步于清末。但真正有體系的改良是在1927年之后。南京國民政府,面對中國農村經濟的衰敗,也試圖復興農村經濟,改良農業生產科技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在蘇南鄉村,蠶業改良成為政府鄉村科技政策的體現。國民政府為改良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教學科研、技術改進監管機構。行政上1934年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蠶絲改良委員會,該會為江蘇省蠶業行政之最高機關。[8]該會公布:改良蠶桑模范區暫行組織規程、集團制種場暫行組織規程、提倡組織聯合絲廠辦法綱要、提倡改良絲廠機械租用辦法和貸款辦法、無償配給苗辦法等政策性的規章制度以保證鄉村技術改良的順利開展。1934年江蘇蠶業改進委員會成立,同時省農礦廳也負有管理職責,蘇南各縣設立蠶桑場、蠶指導所,隨后又將蠶桑場改組為農業改良場、農業推廣所,具體在各縣開展鄉村蠶業改良、推廣新技術。此外還設立了大量的蠶種檢驗機構。在加強行政管理的同時,國民政府還通過設立研究所,開展蠶業相關的學校教育培訓,為蠶業改良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儲備。1933年南京中央農業試驗所成立蠶絲系,“當時主要工作有蠶品種選育、蠶病防治研究、蠶的添食、超短波試驗、太陽燈試驗、蠶品種雜交分離研究以及桑品種比較研究等。在全國收集地方蠶品種進行比較試驗?!?SUP>[9] 1930年江蘇省還在無錫成立蠶絲試驗場。在鄉村蠶業改良中,蠶業學校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蘇南主要蠶業類學校有:女子蠶業學校、蘇州農業學校、淮陰農業學校等。上述機構構成了從桑蠶種改良到推廣的完整機構,在蘇南鄉村的蠶業改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鄉村蠶業科技改良實踐中,江蘇省實行蠶業統制。包括蠶種統制和蠶繭統制二方面,加強對蠶種和蠶繭的管理。蠶種是蠶業改良的中心環節,為加強改良蠶種的制造和供應,中央實業部1936年也公布了《蠶種條例》、《蠶種制造取締規則》,進一步規范各個地區的蠶種改良。江蘇省規定“凡省境內各制種場所所產普通蠶種,經省立實驗場督察檢驗合格后,均由本會統制管理之?!?SUP>[10]同時江蘇還成立蠶種取締所,“辦理全省種場的調查、生產原蠶種的督察、母蛾檢驗、省外輸人蠶種的檢查、土種、劣種與冒牌蠶種的查緝等?!?SUP>[11]在鄉村中成立了官辦的育種場,勸導蠶農,推廣改良蠶種,以取代傳統的土種,在鄉村實踐中把對技術要求較高的育種環節集中到育種場,由專業人員生產,以降低蠶種感染病菌的幾率,在鄉村推廣新品種,提高蠶的質量。經過這些工作,使整個江蘇的蠶種感染病菌的幾率由1930年的6.42%下降到1934年2.27%,蠶種場蠶種不良的淘汰率也由1930年17.09%下降到1934年6.24%。[12]到30年代中后期,土種基本上在蘇南鄉村消失。 1928年,江蘇省農礦廳要求昆山、吳江、吳縣、無錫等八縣,每縣至少設立六處育蠶指導所,指導所在鄉村中對蠶業開展全面的指導,主要包括:指導育蠶,推動蠶業合作、蠶農培訓?!稗r民育蠶,向以世傳舊法,不知改良,且不能識別蠶種之優劣,有不明其生理之合否,以致蠶病蔓延,尚托付于鬼神命運,束手無策,于是品質惡劣,成本加重?!?SUP>[13]指導所的成立客觀上就是為了改變鄉村中的這種傳統,引進新的育蠶技術,對具體的生產過程提供技術的指導。為也還開辦養蠶知識訓練班、經營訓練班,對農民進行文化、養蠶知識等培訓。以增長農民蠶業生產、加工,銷售方面的技術訓練。引導農民開展合作,一方面是鄉村蠶農內部的合作,主要內容是:“(1)共同暖種。(2)共同防治蠶病。(3)稚蠶共育。(4)合作購買。(5)共同運銷。(6)合作制絲。(7)共同借貸?!?SUP>[14]另一方面是蠶農與外部的合作。在蠶農合作養蠶過程中,除了指導所給與技術支持外,政府還引導學校和科研機構,加入技術指導過程。對蠶業的技術改良本來就是由蠶業學校最先開展的,在實際的鄉村指導中,學校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女子蠶業學校在開弦弓村對蠶業的指導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為了解決開辦合作社所需的資金問題,政府推動銀行為合作提供資金保障,“政府的政策是要為鄉村工業提供資金,這才有可能向銀行貸款,……工廠資金的基礎實際上是政府的信貸,并不是靠人民的投資?!?SUP>[15] 政府主導的對鄉村蠶種的改良,對蘇南鄉村的蠶業產生了重要影響,吳縣1935年統計“二十四年春季共配發改良種十一萬三千數百張,每張收繭量多者五十七斤,最少者亦有三十一斤。全縣每張收繭量在四十斤以上,共產鮮繭約五萬余市擔,價值一百五十余萬元。本年春季共發春種約十七萬張,每張產繭量最多者六十斤,最少者亦有三十斤,平均每張蠶種收繭量亦達四十斤以上。統計全縣共產鮮繭約六萬八千余市擔,價值二百三十余萬元,在此農村經濟萬分竭蹶之秋,在短時期內,得此巨大生產費之收入,亦可稍潤鮒矣?!?SUP>[16]政府的鄉村農業科技政策正是通過這一整套行政體系、科研、推廣機構實現的,其中鄉村推廣機構起著溝通政府和鄉村的作用,學校、科研機構在政府引導下面向鄉村的農業技術改良對農業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地保障,政府從發展鄉村經濟的角度出發,改良農村科技,引導農民合作,對鄉村科技的改善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鄉村科技實踐中的各種力量的作用 在民國蘇南地區推行的這場鄉村蠶業技術改良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主要有:政府、學校-科研機構和地方勢力。而民國政府的更多是政策上的努力,實踐中改良農村科技的主要是后兩者。 蠶業學校是最早投入到鄉村蠶業技術改良的機構,江蘇女蠶學校在其中最為突出的。女蠶校建立于1909年,以“除蠶病,制良種,精求飼育,兼講植桑制絲,傳授學生,推廣民間”為宗旨。1918年,蠶校開始改良和推廣蠶種。1923年成立推廣部,在鄉村中改良傳統的土種,推廣人工孵化的秋蠶和交雜種。并先后在“無錫洛社,吳縣光福,吳江震澤開弦弓等建立蠶業指導所。對廣大蠶農推廣普遍消毒,共同催育稚蠶共育,改良土絲等先進技術。之后,對蠶業改進的指導又發展到吳江開弦弓八都、嚴墓七都、吳?五都,吳縣西山、善人橋、滸關旺米山鄉,江陰桐岐、壙頭橋及武進橫林、戚墅堰等處?!?SUP>[17]蠶校也投入到鄉村制絲技術和設備改進,引導鄉村合作中。江蘇省提倡的蠶種取締所也是最早由女蠶校開創的,蘇南地區類似的蠶業學校還有1927年在無錫開始招生的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女子蠶業學校,蘇州農校蠶科等。蠶業教育的開展,為振興鄉村蠶業培養了大量的實用人才,同時蠶業學校在鄉村中的蠶業改良,為農村提供急需的技術,起到了很好技術指導的作用,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開創新的。中國傳統教育一直以科舉為目的,教育對鄉村農業科技的發展沒有充分關注和支持,只是到了近代在實業救國的倡導下,學校開始關注鄉村農業,蠶業學校的實踐開創了學校教育與鄉村農業技術需求相結合的良好模式,他們提供的技術也受到鄉村的歡迎。 在鄉村中改良的力量還有一個,就是以蠶絲廠為代表的當地工商業者。清末以來受到出口生絲等原材料的刺激,蘇南的無錫、蘇州等地大量出現了近代絲廠,絲廠采用現代化的機器生產,對蠶繭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蠶種的落后直接影響到生絲的質量,為了自己的利益,中國近代工業也投入到鄉村農業技術的改良中,無錫絲業大王薛壽萱1930年和1931年在無錫錢橋、榮巷建立種場,把改良的蠶種低價賣給蠶農,并在一定的時間來回收?!巴瑫r永泰蠶事部舉辦蠶桑指導員訓練班,派出畢業學員下鄉指導蠶農科學養蠶和幫助組織養蠶合作社。到1934年薛壽萱進一步利用江蘇省蠶業改進管理委員會的權力,在各縣成立蠶桑改良區,廣設指導所,派遣指導員組織養蠶合作社。蠶桑指導所和養蠶合作社在農村推廣科學飼蠶原是改進蠶絲品質的積極措施”。[18]工業資本與政府和學校相比有著資金上的優勢,更有靈活性,工業資本與鄉村農業的結合,改善了鄉村的農業技術。這個過程中也體現工業資本在國家農業科技政策實踐中的方式,一方面與國家鄉村農業技術改良機構結合,另一方面是對參與鄉村技術改良的農業學校進行資助,女蠶校最初在無錫等地舉辦的育蠶指導所,就得到絲商的支持?!霸谂f時代里,政府分配的教育經費很少,公辦的學校,勉強維持,尚感困難,而女蠶校卻能得到絲廠資本家在經費方面的支援,這對女蠶校事業的開展是很重要的?!?SUP>[19]經過工業資本改良,農村的蠶種、育蠶技術得到了改善?!皳y計,一般土種,需300斤鮮繭烘成100斤干繭,500斤干繭制成1擔絲,改良種只需要250斤鮮繭烘成100斤干繭,380斤干繭制成1擔絲,且絲質好,售價高?!?SUP>[20] 在鄉村科技改良過程中,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也發揮者重要的作用,他們大都接受過西方的教育,熟悉西方的近代科技,看到了中國傳統技術的落后。從清末以來一直是社會改良的推動者。在蘇南地區的蠶業改良中,他們依托學校和科研機構,在農村中推動農業傳統技術的轉變,著名的有江蘇女蠶校的鄭辟疆、費達生等,在民國鄉村農業技術政策中他們是作為實踐者和推動者的角色存在的,對鄉村經濟衰敗的關注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是他們從事鄉村技術改良的動力,這也符合了國民政府發展農業科技的初衷。20世紀30年代之后,隨著政府推動的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蘇南地區建立了大量的鄉村建設實驗區,晏陽初等都在實驗區內改良農業科技,推動合作,發展農業經濟。 國民政府的農村科技政策確實有發展農業技術,振興鄉村經濟的目的,為此也進行了一定的努力,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技術改良體系,在像蘇南蠶絲改良這樣的運動中也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國民政府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對鄉村資源的掠奪。服務于統治需要的技術改良,也大都只是理論上和體制建設上,并沒有充分的投入到實踐中。在鄉村中真正開展農業科技改良實踐的是:鄉村學校、近代知識分子和以鄉村農產品為原料的工商業者,特別是在民國政府對科技改良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工商業資本和學校的投入就顯得特別重要。工商業者的資本優勢和學校的技術優勢,這兩者都是鄉村農業技術改良最缺少的,盡管在缺乏政府有效的支持下,其效用是有限的。國民政府的鄉村農業技術政策和實踐也正是在兩者的參與下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效。整體來說,國民政府的鄉村農業政策和實踐是失敗的,并沒有改變農業技術的落后狀況,農村經濟依然處于崩潰境地。 參考文獻: [1] [9] 王莊穆.民國絲綢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6:10、105. [2]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 蠶桑絲綢志[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1. [3] 蔣國宏.江浙地區的蠶種改良研究 1989-1937[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8:76. [4] [5] [6] [15] 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140、140、141、141. [7] 張國輝.甲午戰爭四十年間中國現代繅絲工業的發展和不發展[J].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1):91-125. [8] 李碧君.近代江蘇蠶繭管理機構,江蘇蠶業[J].1997,(7):63-64. [10] 修正江蘇省蠶業改進管理委員會蠶種統制辦法,江蘇建設月刊[J].1935,(3):57-58. [11] [12] 郭文韜,曹隆恭.中國近代農業科技史[M].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9:557、557. [13] 吳江縣改良育蠶教育計劃書,吳江縣檔案[Z].案卷號8.1.2947. [14] 孫守廉關于吳江縣育種概況報告,吳江縣檔案[Z].案卷號8.1.2947. [16] 吳根榮,徐友春.吳江蠶絲業檔案資料匯編[Z].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157. [17] 王啟之,張玉明.江蘇女蠶校沿革史,蘇州史志資料選輯第五輯[Z].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蘇州市檔案局,1985:61. [18] 沈劍華.提高生絲質量保持名牌信譽―永泰絲廠薛壽萱的生財之道[J].上海經濟研究,1985,(8):62-66. [19] 之凡.女蠶校和江蘇蠶業改進,農史研究[Z].農業出版社,1990:192. [20]無錫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整理.無錫永泰絲廠史料片段,無錫文史資料第2輯[Z].無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1:62.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nd Practic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study of silk industry improvement of (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121) HU Ming Abstract: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silk industry improvement;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簡介]胡 明(1981-),男,河南輝縣人,博士,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近代農業史。 通信地址:河南省鄭州市滎陽豫龍鎮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郵編:450121 電話:13526674463 郵箱:[email protected] |
||||||
Copyright ? 2014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